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刘琴华在校对书稿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在新安县,有这样一位农村女子,痴痴地做着“文化人”的活儿——30多年来,她步行上万里,搜寻黄河故事近千篇,并自筹资金整理成书。目前,前三卷已由白山出版社出版,所讲述的故事包括民间故事、药物故事、民俗故事等20余类。
《黄河故事》屡获奖
近日,新安县城关镇芝泉村一民房内,56岁的刘琴华正一字一字地把搜集来的黄河故事敲进电脑里。刘琴华现在整理的,是她的《黄河故事》第四卷。前三卷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包括民间故事、药物故事、民俗故事等20余类500多篇。
说话间,刘琴华翻出两张获奖证书和一张照片:2015年第二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民间文学作品奖”和去年的“河南省第六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优秀作品奖”,照片是去郑州领奖时拍的。
“你看,这个是我,出席颁奖典礼的省领导为我点赞,鼓励我继续努力,传承黄河文化……”刘琴华指着照片中的人说。
放眼望去,刘琴华家简陋的条几上,放着2014年《黄河故事》列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框,床就是她写书的地方,上面堆满了黄河文化相关的种种书籍和一本磨破了棱角的《新华字典》。
刘琴华出生于渑池县古槐树下的农家。儿时最大的娱乐,就是听大人们“拍瞎话儿”(方言,意为讲故事),讲黄河故事。
上了小学,刘琴华把自己听来的黄河故事分享给小伙伴们听,老师知道后,也加入讲故事的队伍中。
她读初二时,妈妈为了帮她交5元钱的学费,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全家顿时闹了饥荒。刘琴华伤心之余,辍学回村参加劳动。劳动间隙,她总是缠着邻居的婶子、大娘“拍瞎话儿”。有时,故事听到一半儿,生产队长喊开工,憋得她晚上敲人家的门,央求把“瞎话儿”讲完。
受黄河故事熏陶,刘琴华逐渐对文学创作有了兴趣。她白天像男人一样拉车、扶犁,晚上在煤油灯下夜读。
“那时农村女孩结婚早,我有自己的理想,我可不想这样。”刘琴华说。
因为心思在看书上,家人给她介绍对象时,她很反感,穿着下地干活时的脏衣服去相亲。后来,她在村里待不下去了,就到新安县机械厂去打工。
《黄河故事》及获奖证书
搜集黄河故事多次遇险
黄河奔流千年而不息,孕育着华夏民族的信仰。流传于黄河两岸的神话传说故事是最原始的文学母体,口口相传,生动传神,是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
在传统与现代、中国本土艺术与西方中心主义艺术的交流与冲突中,1983年,民间口头文学三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调查编纂工作开展。历经数十年,民间文艺工作者足迹遍及山村田野,抢救性发掘民间文化瑰宝。
1985年,在新安县城打工的刘琴华认识了新安县文化馆的专业创作员、作家刘国华,刘国华让她参与搜集民间故事资料工作。从此,刘琴华开始了黄河故事寻梦之旅。
从渑池到宜阳,从新安到孟津,为能搜到原汁原味的黄河故事,刘琴华背着干粮,翻山越岭,穿梭乡野,寻找黄河文化遗迹,采访村头老人,把这些故事一一记载下来。一个又一个有关黄河的优美传说、一处又一处黄河原始文化遗址让她着迷。
在搜集黄河故事的过程中,刘琴华多次遇险。有一年春天,刘琴华到新安县安里村的峡谷考察,在荆棘丛中攀崖而上。可下来时,看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她害怕了,只好手握藤条,闭着眼睛往下溜。衣服被荆棘挂破,双腿鲜血直流。
1990年,刘琴华在搜集黄河故事过程中,和新安县故事大家、新安县原农牧局高级园艺师任国栋相遇,因志趣相投,二人结为连理。
1995年,刘琴华与任国栋合作的民间文学作品《烂柯山的传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荣获中国北方民间文学三等奖。
2002年,在刘琴华努力下,新安县成立了黄河文化研究会。2003年,在新安县文化、旅游等部门的支持下,刘琴华和任国栋创办《黄河文化》民间刊物,出版14期百万字。
刘琴华翻开《黄河文化》合订本(下卷),讲述了首篇《桃花女与民间婚俗文化》的搜集经过。“小时候听过‘桃花姑姑’的故事,我一直想完善它,就去宜阳县走访调查,一天时间走完90多里路,傍晚时已走得筋疲力尽。周公和桃花女的故事是中国婚俗礼仪的渊源,后来结婚盖‘红盖头’等习俗都是从这儿来的。”刘琴华说。
“一个不仅有勇气而且有毅力的清醒者”
2011年,刘琴华遭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任国栋病逝,她精神几近崩溃,甚至有过极端的想法。
任国栋走后,她没了生活来源,还要坚持下去吗?思前想后,刘琴华做出一个决定:再难也要把自己搜集到的近千篇黄河故事结集出版,既是对自己多年来辛苦奔波的交代,也圆了丈夫的心愿。
2012年,在新安县相关领导和新安县职业高中的大力支持下,《黄河故事》前两卷出版。2015年,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民间文学作品奖”评选活动揭晓,刘琴华的《黄河故事》是洛阳市唯一获此奖项的作品。
2015年,《黄河故事》第三卷出版,2018年一举获得“河南省第六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优秀作品奖”。
《大国医》作者孟宪明为《黄河故事》第四卷作序,序中说:“琴华是一个被唤醒的人,是一个不仅有勇气而且有毅力的清醒者……千百年来黄河两岸的百姓生活,精神悲欢,心灵传奇;神农,伏羲,女娲,黄帝,尧,舜,大禹……还有数不清的英杰,先哲,次第般飞越高远的苍穹,皆因了这文字而得以复活,绽放出七彩的斑斓与馨香。”
目前,刘琴华正与新安县职业高中合作,推动“黄河故事”非遗进校园。(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文/图)